“百千万”格局下的泉州“十四五”实践——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亩均效益翻两番

来源:泉州晚报 发表时间:2025-10-14 15:51:10

在晋江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博璋智能科技公司的AI鞋业生产线正灵活切换不同鞋型,实现柔性制造;一墙之隔,源造科技的3D金属鞋模打印机嗡嗡作响。这两家相距不到10米的“邻居”,在园区里自然形成了产业链上的最佳搭档。

晋江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陈晓东 摄)

“通过永佳的平台,我们引进了钣金、材料等供应商,实现就地取材。”博璋智能科技公司董事长陈文辉指着隔壁厂房说,“园区还聚集了泉创等机器人企业,大家不仅是邻居,更是技术交流和共同进步的伙伴。”

晋江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陈晓东 摄)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创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项目扎堆的热土,几年前还是一片沉寂的闲置用地,容积率仅0.63,亩产税收近乎为零。

变化的契机,源于泉州被赋予的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使命。我市推动园区开展“三张热力图”绘制,精准算清工业用地、低效闲置用地和新增项目需求等“五笔账”。近年来,泉州在“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中,把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战场,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澎湃动能。

“通过系统化的改造提升,这片原有闲置用地容积率提高到2.97,亩产税收有望突破100万元。”晋园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黄辉煌介绍,“我们逐步形成了‘楼上研发、楼下生产,左右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让产业园本身成为一条紧密协同的产业链。”

在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标准化建设呈现出另一种形态。这里汇聚了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机器人创新中试基地内,全省首个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正不断结出硕果。

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陈小阳 摄)

“我们立足打造市域产业大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丰泽区高新产业园区党委书记陈胄说,“一方面引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另一方面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将研发、销售、中试等核心环节落在园区。”

丰泽区的探索,是泉州引导各县域差异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市层面,中心城区聚焦“专精特新”和都市工业,沿海地区推动零散地块整合与连片开发,山区县则突出重点片区、避免“遍地开花”,逐步形成产城联动、全域整合、龙头带动等8种园区标准化建设典型。

一套完善的推进机制是这场深刻变化的保障。泉州市连续4年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建立“月例会、季交流、年评价”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已累计召开16场全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季度现场会,并遴选15个市级标准化优质园区,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2023年,泉州推出“鼓励企业入园八条”,提供首年租金减免、设备更新投资额20%的补助、最高3%的贴息等激励措施。2025年,进一步加码推出“促进入园企业提质增效十条”,新增对新上规模企业的物业费补助、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直接奖励等条款。

经过4年探索与实践,园区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泉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核心引擎。“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来,泉州已形成‘百千万’发展态势,”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苏凯乐总结道,“即滚动实施百个市级园区项目,总投资2330亿元;撬动设备更新投资千亿元;推动万亩级用地改造提升,累计盘活低效工业用地3.1万亩,入园企业亩均效益从5.5万元提升至20万元。”

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陈小阳 摄)

近日再传捷报,泉州市8个工业园区入选2024年度福建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正向激励名单,并被授予“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入选数量蝉联全省第一,较去年实现翻番,持续领跑全省。接下来,市工信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久久为功,持续紧盯园区招商、入驻、投产、纳统、运营、业态等六大环节,以需求定规模,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县域产业链“四链”在园区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园区标准化建设内涵,打造新型工业化泉州新样板。



新闻 财经 科技 娱乐 生活





©版权所有 华夏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